“二型耗牛”在制作技法上与“一型托牛”有明显的不同,不再采用垂直敲凿的通体凿刻法,而是在岩壁表面磨划出深深的线条,以勾勒出物象的轮廓。从它的视觉效果看,这种耗牛不再是“剪影式”的形象,而是轮廓勾线型的图像。
“二型耗牛”图像风格分布的范围,没有“一型耗牛”那样宽("-托牛”风格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它主要流行于青海与藏西这两个地区。但就这些地区而言,如青海与藏西这些以凿刻类岩画为主的地区,“二型耗牛”的实际分布范围却比“一型耗牛”广阔,岩画点的数量也较多,持续的时期也更长一些。
从制作手法到岩画的内容,特别是耗牛与人的关系等诸多因素看,“二型耗牛”至少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流行于藏西及青海藏区的一种主要图像风格,它的数量与表现样式的丰富性都要超过“一型耗牛”。不过,就耗牛造型的生动性而言,耗牛那种雄浑饱满的气势却很明显地减弱了,耗牛表现得更为概念化和简易化。
在藏西地区能够明显看出耗牛图像由一型向二型的过渡。日土县班公湖一带的耗牛图像正好介乎于一型与二型前期之间。那布龙、塔康巴等岩画点出现的耗牛图像显然是由早期通体凿刻类耗牛繁衍出来的一种变体,它们还部分保留了通体凿刻的手法.但相当部分只简单地勾勒出耗牛的轮廓,耗牛浑圆壮实的躯体被拉长了,头部小而尖,颈部较长,不再有早期的那种肥硕饱满的感觉。耗牛的那种跃跃欲试、生龙活虎的造型不大见到.但因为四肢已明确画出,耗牛看上去呈奔跑状,高突的拱背强化了耗牛向前伸倾的趋势。这类耗牛一般不再作为猎手的攻击对象,而已然是牧人放牧的牛群(见图32,图33)。同样的耗牛表现还可在任姆栋、舟日朗卡等岩画点见到,所不同的是这些岩画点的“二型耗牛”图案大多单个出现,艺术表现明显要比“一型耗牛”草率(见图34、图35).
愈到后期,“二型耗牛”的表现风格愈趋向于静态化和概念化,耗牛的形体愈拉愈长,如果不是有拱背的弧形,整个躯干几乎被拉成一个长条的矩形,躯干由于被拉得太长而显得不够结实有力,盐湖岩画点的一头耗牛.如果不是牛角和腹部的垂毛,看上去与一匹老马没有什么区别。塔康巴岩画点的一些耗牛也显示出同样的风 藏西日土县热邦区湖畔岩画、革吉县盐湖岩画点及改则县先遣岩画点的耗牛图像可以看作是“二型耗牛”的定型之作。耗牛体
长且腹下有长而密的垂毛,牛尾大如团扇,多高高扬起,牛角不似早期那样呈圆形,而是两角向上竖起,耗牛动作则更加稳健平和。这类耗牛的形体表现远不如一型和二型早期那样富于动感,也缺乏它们的饱满生动,但耗牛形体的巨大,比例的拉长,特别是腹部的垂毛等细部的刻画弥补了其造型上的刻板呆滞。“二型耗牛”中耗牛与人和平相处的和谐关系往往更引人注目,狩猎场面大幅度地减少,而放牧的情景更为多见,盐湖岩画点还多次出现了人骑耗牛的生动情节(见图37),盐湖岩画点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日、月、雍仲等符号常常会与“二型耗牛”图像相伴,这些带有宗教意义的符号与耗牛相伴,似乎反映出耗牛的某种特殊含义。
西藏中国青年旅行社是西藏旅游分社以服务第一,诚信为本为宗旨,在区内外获 广泛好评。目前,西藏中国青年旅行社拥 有一批经验丰富、注重信誉、讲求效率的管理人 员和一支训练有素、语种齐备的翻译导游队伍,为您愉快的旅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