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岩画中耗牛的表现形式较多,很难分类,但为了认识的方便,只好勉为其难地大致划分一下。从表现风格上看,耗牛的艺术表现大致有三种基本的样式,我们将其称作一型、二型、三型,以示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耗牛图像,无论是它们的地理分布和制作手法,还是制作年代和造型特征都自成系统。
研究者普遍认为,育藏高原的岩画中,以通体凿刻手法(或垂直打击法)制作的岩画应当属于较早时期的岩画遗存,.以这种凿刻手法制作出来的耗牛图像,不论它们出现于藏西、藏北,抑或是青海地区,从图像的角度上看都非常相似。笔者将这种属于早期岩画的耗牛图像称作“一型耗牛”,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制作手法上的“通体凿刻”。“一型耗牛”在制作上是以垂直打击法打击岩面,敲凿出一个个大小不均的麻点,并使其连成一片,最终敲出
动物的整个轮廓(通体凿刻),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耗牛图像的视觉效果是“剪影式”的(见
图29)。
采用通体凿刻手法制作出来的岩画数量虽然不是太多,但这类岩画点却遍及整个青藏高原,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青海省格尔木市的野牛沟岩画点、藏北文部的加林山岩画点、藏西日土县的阿垄沟、鲁日朗卡岩画点以及日土热邦区的扎洞岩画点和果拉等岩画点。
“一型耗牛”是西藏耗牛岩画中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形象,它典型地反映出西藏耗牛岩画简明扼要、生动质朴的造型特点。这类耗牛图像特别注意突出其厚重肥硕的躯千,小头圆角,拱背垂腹,四肢短粗有力,大尾上扬,整个造型饱满浑团,还有一种跃动感。这类岩画的制作者似乎特别有意识地对耗牛某些局部特征进行夸张,如通过夸张耗牛高耸的拱背,短粗的四肢(经常只表现侧面的两条腿),以表现耗牛威武雄壮的躯干;通过短圆而向前顶着的牛角,来表现耗牛强有力的动势。造型非常简捷,却很生动。这类耗牛岩画因为是最早的一种风格.其造型成为一种传统,基本上奠定了西藏耗牛岩画的表现样式。
藏北加林山岩画与青海野牛沟岩画中的耗牛图像基本属于“一型耗牛”(见图30)。加林山岩画中的耗牛动感很强,画面常会出现多维视角的特点,有正视、侧视,还有俯视甚至倒视。图30是加林山的一幅狩猎岩画,画面既可以从左看,也可以从下向上看,猎人位于画面的下方.他的上方有两头耗牛和两条猎犬,两条猎犬显然是猎人捕猎的助手,两头野耗牛虽然朝着一个方向奔跑着,但上面的那头为正面图像,而下面的这头却是倒着的,两条猎狗也以同样的方法画出,整个画面更像是一个俯
视图。
与一型耗牛相伴的画面经常是狩猎耗牛的场面,在藏北加林山和青海野牛沟这两处岩画点,徒步狩猎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也已经出现骑猎现象)。这种狩猎场面看上去并不那么残酷紧张,猎手通常距离猎物很近,显示出某种稚朴的趣味。但到了西藏西部地区,这里的狩猎图已经没有了藏北、青海早期岩画的那种轻松,托牛图像也不如藏北、青海地区早期耗牛岩画那样肥硕,藏西日土县的阿垄沟和鲁日朗卡岩画点的耗牛依然保持着“一型耗牛”的基本特征(见图31),但耗牛的体魄似乎要小一些,也显得瘦一些,而它的狩猎图显然以骑猎为主。
西藏中国青年旅行社是西藏旅游分社以服务第一,诚信为本为宗旨,在区内外获 广泛好评。目前,西藏中国青年旅行社拥 有一批经验丰富、注重信誉、讲求效率的管理人 员和一支训练有素、语种齐备的翻译导游队伍,为您愉快的旅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