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塔图像
2004年暑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中国岩画研究中心赴宁夏贺兰山考察岩画月余,在贺兰山脉的中段与北段,意外地发现了不少西夏时期的塔图像岩画。
贺兰山西夏的塔图像岩画有两种风格类型。第一种从造型上看,有些简陋和不规范,但发现地点与数量相对多一些,主要分布于贺兰山脉中段与北段的山沟里(贺兰山中段在银川一带.北段在石嘴山一带),尤其以北段韭菜沟的塔形岩画最为集中(见图87),.第二种的造型已明确为藏传佛教的早期佛塔,比较接近宿白先生著作中经常提到了“嘎当觉顿’佛塔。.这种佛塔目前仅发现于宁夏贺兰山脉北段石嘴山区的涝坝沟口.(见图88), 两种类型的西夏塔图像.仅从外形看,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后者为佛塔,而前者只能说是一种塔状物。据宿白先生的考察与研究,“嘎当觉顿”塔是12一14世纪期间流行于西藏腹地及西北河西走廊地区的一种早期藏传佛教佛塔样式,它几乎同时出现于西藏腹地的寺院壁画和河西走廊的一些石窟寺(张掖马蹄寺石刻及安西愉林窟壁画)里,为元朝灭亡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后弘期早期藏式佛塔样式。
根据笔者近年来对西截岩画的板理,“嘎当觉顿”塔最早见于藏地,应当是在西部阿里日土的岩画里《见图89),其年代可能早于”世纪(不排除更早的10世纪.甚至是9世纪);而它出现于卫藏寺院壁画的时间应在11世纪。.这种独特的塔造型,其渊源可能并不来自于印度。2世纪前后,这类塔已出现于中亚键陀罗地区,其造型与早期印度的桑吉大塔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大致的推测是:这种类型的早期佛塔样式,最先很可能是通过中亚一些佛教国家进人青藏高原的西部地区,然后经由西藏腹地,再向甘青地区蔓延,大致在西夏时期,它们已抵达河西走廊。
- 上一篇:曲嘎尔羌继承了加林山岩画的传统
- 下一篇:西夏岩画与青藏高原岩画的一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