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装饰性较强的岩画图像
从西藏岩画的总体比例上看,凿刻类岩画的数员最多。所谓凿刻类岩画,主要是制作者使用坚硬的工具在岩壁或地表大石上,以敲凿或磨刻的方法刻画出来的图像。从凿刻类岩画的分布石,这种手法最为普遍,遍布西藏境内的各个区内。在雕刻类岩画中,又主要有敲凿法与线刻法两种类型。
敲凿法是指岩画制作者用带尖的工具,通常是用有尖的金属工具或是硬度极高的石质工具,在岩石上敲衡出类似于麻点状的凹坑,麻点状凹坑的直径通常在0.2-0.5厘米之间.深度在0.1一0.2厘米左右。然后将这种“麻点”连成片,以表现物象的轮廓(见图23)。这种以密布的“麻点”构成的图像,往往是一种类似于“剪影”式的通体凿刻图像,只能勾勒出物象的基本轮廓,而不太可能有更多的细部表现。艺术表现手法古朴简约.也相对原始。考古工作者认为,这种敲凿手法应当是西藏岩画中较为古老的表现方式。敲凿法在西藏岩画的制作中相当普遇,而且分布范围也极为广泛,在藏西、藏北、藏南及藏东的岩画中均有出现。
线刻法是指岩画制作者使用金属工具在岩石上凿刻或磨刻出深浅粗细不同的线条,并以线条勾勒物体图像的绘画方法。衡刻或磨刻出来的线条横断面多呈“v”字形,其深度较之敲凿法的麻点更深,线条宽度也多在1.5厘米以下,因而线条比较清晰.山线条所构成的图像也比较清晰。由线条表现物体的轮廓.不仅可以刻画出物象的细部,例如动物或人物的眼、口、毛发、纹饰等细节部分,而且在表现上也更为自由和富于变化.也有更好的图像效果(见图24).考古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线刻法也是西藏岩画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手法,其分布的范围可能略小于使用蔽凿法制作的岩画地域,但数最仍然较大。同时,考古工作者同时也指出,线刻法的锌遍使用,应当是大量金属器出现之后,因而它的出现年代比敲附法晚一些。另外.西藏岩画中一些装饰性较强的图像,线条流杨,艺术表现力强.不但说明岩画制作者运用线条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其审美的趣味也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注巫对细节的表现,显示出制作者们更细致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因而它们的制作年代不会太早。
- 上一篇:西藏旅游了解岩画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西藏旅游了解岩画的遗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