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夏仓岩画代表着岩画晚期风格
我们先说藏西的晚期类型。左用湖岩画点的图像及风格与扎洞岩画点比较接近,这里仅以扎洞岩画点为例。
扎洞岩画点是温森特•贝莱萨新发现的一个岩画点,他将扎洞岩画点的部分图像资料和文字介绍收录在2000年藏北古代文化遗迹考察报告里。扎洞岩画点位于日土县热邦区芦布湖北岸,该地点海拔高达4700米,岩画主要分布在两个地点:西扎洞和东扎洞。西扎洞地点的岩画主要集中在一幅画面上,约有50余个图像,内容包括耗牛、骑马人物、狩猎场面、苯教的雍仲符号等,还有叠压在一些图像上的后期补刻上去的藏文字母。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扎洞地点附近,有一处古老的遗迹名叫”米巴卡若”(smig一pamkhar一ru),米巴卡若的东面即是东扎洞岩画点。东扎洞岩画点的岩画又可分成东西两部分,它们均沿着芦布湖北岸的崖面分布,两者相距数十米。东扎洞岩画点的岩画内容有狩猎场面、孤立存在的动物图像、占老的塔状物图像,以及后来凿刻上去的藏文字毋。图像大约有150余个。据贝莱萨统计,这巧0多个图像中骑猎者与动物占主导地位,非猎手者有12人。
从贝莱萨提供的不多的图像看(在他的报告中收录了16幅图像),扎洞岩画点至少存在着A,C两种风格类型(甚至还有更为后期的佛教文化时期的藏文六字真言经咒),其中可以肯定为人型风格图像的有Xi一lg,Xi一4g,Xi一6g, Xi一7g,Xi一Sg,Xi一16g等编号的图片.其内容主要是耗牛、狩猎(骑猎)和古老的雍仲符号。编号Xi一味图像中的三头耗牛图像和Xi -4g图中的耗牛图与藏北加林山和藏西日土阿垄沟岩画点的耗牛图像如出一辙。扎洞岩画点也有一些属于A型早期风格的内容,但比较典型的部分应当属于A型晚期风格.年代当晚于阿垄沟、各日朗卡等岩画点。图162便是一幅至少有两种岩画风格并存的画面,画面正中向右斜过来的3头耗牛为A型风格;但画面左部身着长袍的人物及左下部的鸟形图像,则是另外一种表现风格(即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C型风格)。西藏岩画到了C型风格时期,人物的服饰才大致能够看出一个基本样式.而在A型岩画风格时期,人物表现很简略,几乎看不出人物的穿截及服饰特点。
藏北夏仓岩画代表着A型的晚期风格,它的图像风格与加林山岩画有较大的区别.尽管加林山与夏仓岩画点都位于申扎县境内,而且两个岩画点的图像都非常精彩,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是明显的。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夏仓岩画中,骑猎内容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出更为先进的狩猎活动;二、祭祀宗教内容的明显增加,巫师、鸟人颇频出现,反映出高原中后期宗教祭祀文化的发展(见图57)。不过,夏仓岩画的符号系统,仍保持加林山岩画的传统,岩画制作手法也仍然保持着通体凿刻类的“剪影式’手法.这里我们把夏仓岩画归属于A型风格的原因。夏仓岩画的年代肯定晚于加林山岩画,而且也明显晚于藏西的阿垄沟、件口朗卡等岩画点.年代当在距今3001〕年以后的一段时期里,下限大概在距今2500年以前。
- 上一篇:藏西地区的早期人型风格岩画
- 下一篇:西藏岩画A型风格的传播方式